菲律宾环球360管理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 健康教育 >> 健康大讲堂 >> 正文
健康大讲堂

用《黄帝内经》谈夏季养生

来源:邢台市第三医院 发布时间:2017-08-01
字号: + - 14
浏览次数:
浏览次数:
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,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总结,书中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古而不陈,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发掘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多处谈论养生观,其核心思想就是“天人合一”,即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,是息息相应的。“天”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人有七情六欲之感;“天”有生、长、收、藏之别,人有动、静、出、入之便。人要顺应于自然,适应自然,受制于自然。故《素问•四气调神论》说:“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逆之则灾害生,从(顺)之则苟疾不起,是谓得道”。所以,《内经》提出了“春养生,夏养长,秋养收,冬养藏”, 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著名四时养生论点,即以自然之道,养自然之生,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。那么,夏季我们该如何养生呢?

市三院中医科主任冯晓英介绍说,《黄帝内经》说到: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虐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”。意思是说:夏天,天气下降,地气上升,天地之气相交,气候炎热。自然界生机旺盛,植物蕃秀,万物华实。我们应晚睡早起,不要对炎夏之日有厌恶之心,不发怒,神志怡悦舒畅,多进行户外活动,使体内浊气外泄,不要闭汗。

这里面谈到三个问题:

1、起居饮食上,应该晚睡早起,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。中午暑热最盛至极,应该午睡,既可避开酷暑,又能养心静神。因为人与自然相应,盛夏之时人的皮肤疏松、毛孔张开,腠理开泄,故常汗出,在排出浊气的同时,体内阳气亦随之外泄,致使阳气易虚。因汗液的排泄靠阳气的功能动力,汗出越多,消耗阳气越多,所以气温越高,耗伤阳气亦增多。气随津脱,气虚无力推动血行,气滞血瘀,则易于出现心脑血管的疾患。但在起居上,虽天气闷热难眠,亦应避免对扇当窗,或卧睡席地、凉床,或空调温度过低,或赤膊不加遮盖。再就是夏季酷暑炎热,人们食寒凉冷饮、瓜果,寒凉冰伏,阳气更伤,或者是久居空调环境之中,使人体浊气无法发泄,滞留体内生成伏邪,而到了秋冬两季而发疾病。这些都是违背夏季养生和自然规律的。人们应当顺应夏生长之气,做到饮食有一定的规律,不暴饮暴食,慎食冰冻冷饮,起居要有常规,不卧湿地,不过分劳累,呵护好脏器之阳气,使身体有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而不生病。

2、静神调摄上: 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若所爱在外。具体地说就是人要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,阳盛则燥烦生,所以我们要振作精神,对于燥热的天气勿生厌倦之心,使秽浊郁燥之气宣泄外出。注意调整情绪,莫因事繁而生急躁、恼怒之情,免生郁结,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气。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,使神志安宁、性情舒畅,经常参加体育活动,如此内无郁结,气得宣泄,而无急怒之志,则气之宣泄是和平的、愉悦的,若其所爱在外一样舒畅。

3、饮食调养上:夏季湿气较重.易于困脾,故夏季除了应选用清凉的食物,还要注意化湿健脾。所用的食物和药物不仅具有解暑的作用,同时还具有开胃增食、健脾助运的作用。这些食物包括玉米、薏米仁、绿豆、西瓜、黄瓜、丝瓜、冬瓜、茄子等。药物包括西洋参、莲子、地骨皮、金银花、茯苓等。补益的中成药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、金银花露、薯蓣丸等。另一方面,夏季青壮年多食生冷、冰雪,老年人切莫效尤,不可纵口腹之欲而伤脾胃。这些对老年人来说皆非所宜,犯之,病生难禁。

冯晓英主任提醒大家:夏季一切起居饮食,皆应以注意保养阳气为首。如夏季出汗较多,阳气随汗液外泄,我们要避燥养阳,勿汗出如珠:也不要过分贪凉,昼夜开空调,使皮肤腠理闭塞不通,伏邪留恋。喜进冷饮、凉食,伤害了人体胃的阳气。阳气不足,抵抗力低下易患流行性感冒,易发慢性胃肠炎、疟疾、秋季出现痢疾等常见肠胃疾病。